张志和的诗词全集

张志和(732年-774年),字子同,初名龟龄,号玄真子。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,祖籍浙江金华,先祖湖州长兴房塘。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,六岁做文章,十六岁明经及第,先后任翰林待诏、左金吾卫录事参军、南浦县尉等职。后有感于宦海风...
张志和的诗词全集: 《渔歌子·西塞山前白鹭飞》 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 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 《会稽东小山》 《渔父·钓台渔父褐为裘》 《上巳日忆江南禊事》 《渔父·松江蟹舍主人欢》 《渔父·霅溪湾里钓渔翁》
张志和资料大全
张志和的诗词全集
- 古诗《渔歌子·西塞山前白鹭飞》 - - 张志和 - - 白鹭 - - 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 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- 古诗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 - - 张志和 - - 狂风 - - 乐是风波钓是闲,草堂松径已胜攀。 太湖水,洞庭山,狂风浪起且须还。
- 古诗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 - - 张志和 - - 斜晖 - - 八月九月芦花飞,南谿老人重钓归。 秋山入帘翠滴滴,野艇倚槛云依依。 却把渔竿寻小径,闲梳鹤发对斜晖。 翻嫌四皓曾多事,出为储皇定是非。
- 古诗《会稽东小山》 - - 张志和 - - 寒潮 - - 月色寒潮入剡溪,青猿叫断绿林西。 昔人已逐东流去,空见年年江草齐。
- 古诗《渔父·钓台渔父褐为裘》 - - 张志和 - - 长江 - - 钓台渔父褐为裘,两两三三舴艋舟。 能纵棹,惯乘流,长江白浪不曾忧。
- 古诗《上巳日忆江南禊事》 - - 张志和 - - 黄河 - - 黄河西绕郡城流,上巳应无祓禊游。 为忆渌江春水色,更随宵梦向吴洲。
- 古诗《渔父·松江蟹舍主人欢》 - - 张志和 - - 股肱 - - 松江蟹舍主人欢,菰饭莼羹亦共餐。 枫叶落,荻花干,醉宿渔舟不觉寒。
- 古诗《渔父·霅溪湾里钓渔翁》 - - 张志和 - - 渔翁 - - 霅溪湾里钓渔翁,舴艋为家西复东。 江上雪,浦边风,笑着荷衣不叹穷。
- 古诗《渔父·青草湖中月正圆》 - - 张志和 - - 车子 - - 青草湖中月正圆,巴陵渔父棹歌连。 钓车子,橛头船,乐在风波不用仙。
- 古诗《空洞歌》 - - 张志和 - - 造化 - - 无自而然,自然之元;无造而化,造化之端。 廓然悫然,其形团圞。 反尔之视,绝尔之思,可以观。
- 古诗《太寥歌》 - - 张志和 - - 无疆 - - 化元灵哉,碧虚清哉,红霞明哉。 冥哉茫哉,惟化之工无疆哉。
张志和的诗词名句大全
- 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歌子·西塞山前白鹭飞》
- 秋山入帘翠滴滴,野艇倚槛云依依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
- 却把渔竿寻小径,闲梳鹤发对斜晖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
- 八月九月芦花飞,南谿老人重钓归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
- 翻嫌四皓曾多事,出为储皇定是非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父·八月九月芦花飞》
- 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 - - - 张志和 - - -《渔歌子·西塞山前白鹭飞》

朱湾(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)字巨川,号沧洲子,西蜀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,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。性浪漫,好琴酒,放纵山水,不应徵辟。工诗,善于咏物。李勉镇永平,嘉其风操,厚币邀至,署为府中..... 查看详情>>
朱湾的诗词全集: 《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》 《筝柱子·散木今何幸》 《长安喜雪》 《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》 《奉使设宴戏掷笼筹》 《寒城晚角》 《咏双陆骰子》 《同清江师月夜听坚正二上人为怀州转法华经歌》 《过宣上人湖上兰若》 《送李司直归浙东幕兼寄鲍行军》

李约,字在博,一作存博,自号为萧斋。宋州宋城人,唐朝宗室之后,为郑王元懿玄孙,汧公李勉之子。李约官任兵部员外郎,与主客员外郎张谂同官。有画癖,闻一士人家有张璪所绘松石幛子,乃诣购其家,弱妻已练为衣裹。..... 查看详情>>
李约的诗词全集: 《江南春·池塘春暖水纹开》 《过华清宫·君王游乐万机轻》 《从军行·候火起雕城》 《岁日感怀》 《病中宿宜阳馆闻雨》 《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》 《寒食寄李补阙》 《观祈雨·桑条无叶土生烟》 《从军行·看图闲教阵》 《仲月赏花》

于鹄,唐代诗人。生卒年(?-814?),生平及字号不详。代宗大历、德宗间中间久居长安,应举不第,后隐居汉阳。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、荆南节度使幕。其诗语言朴实生动,清新可人;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,宣扬禅心道..... 查看详情>>
于鹄的诗词全集: 《塞上曲·行人朝走马》 《泛舟入后溪》 《南溪书斋》 《种树·一树新栽益四邻》 《舟中月明夜闻笛》 《江南曲·偶向江边采白苹》 《长安游·久卧长安春复秋》 《巴女谣》 《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》 《题美人·秦女窥人不解羞》